非凡教育·非凡头条·艺考资讯温馨提醒您关注美术生文化课高考冲刺信息:【美术生文化课:非凡学员郑贝啦:选考从0到79分的逆袭之路】
高考,无疑是每个家庭的一个重大转折性事件,更是每个学子人生道路的关键性抉择。美术生文化课高考不仅仅是考察的是我们的知识功底。要知道高考除了考察文化课外孩子考察很多重要的东西。
高考,考的是心态和境界
考生的心态和境界,是考生本人对自己以下三个方面的“允许”的程度:
可不可以考好?
允不允许考好?
要不要考好?
01、美术生文化课可不可以考好?
这是一个被授权的问题,是一个对结果的不确定性的疑问,是一个过往不断被阻断或不断被决定的重复,也就是有这个疑问的前提是曾经不断地被决定或被改变。这意味着他的权利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而是被其他人掌握着,而且自己曾经的决定也经常会被改变——被别人改变。
这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长期在这种关系模式下成长的人形成的思维特点是在做任何稍稍大一点的决定的时候,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询问“可不可以”,有时候这个询问是在潜意识中发起的,它表现为迟疑、退缩、紧张、不确定等。
这种问题常见于权威型的家长,或者控制型的家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思维为标准,强迫或无意识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指令。甚至也见于某些分裂型人格之中,比如意识层面非常清晰地知道要让孩子自主,但具体做事的时候,总忍不住地拿出一个比孩子“好”的方法或计策来取代孩子的尝试,事实上是抹杀了孩子尝试生活的天性。
这种关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在内心中有一种无价值、无意义感,或者“不知所学为谁”的感觉,学习动力不足、方向不明确、磨蹭、小错不断,还有部分学生会发展出内疚、自责、自我批评的特性。
这属于“为他人做嫁衣”型的学生,解决的办法就是父母家长退一步,忍住不做主,可以提建议但是尽可能不做后的决定,同时不批评抱怨孩子的决定,要能够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孩子,不看一时一事的得失。
因为这类学生往往特别甚至是过分关注父母、师长的意见或反应,学习成绩往往不是自己在意的事情,父母师长满意程度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所以,父母师长如果能够常常不间断地给予肯定、赞赏和明确的态度,会对这些孩子有很大帮助,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就会大大增强。
如果再往深里说一点,就是这类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决定”了,他们给孩子造成的印象是“成绩不好=我不好”,把自己的价值与所做的事或学习成绩画了等号,而这个结果往往与父母因不满意学习而过多的批评、挖苦、发怒有关,有的家长表现为过多的关注学习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还有的家长表现为发怒的情绪化或给孩子的指令不清晰,往往带着情绪跟孩子发火,至于发火是为什么倒不是很重要的了。
02、美术生文化课允不允许考好?
Yes Or No
处于这种潜意识思维的学生往往比前者与父母师长的关系更“深”,这个“深”不是“足够好”的意思,而是纠缠更深。
同样是“权威与服从”的类型,这类人的力量明显更强大,更容易表现为对抗、执拗、情绪化,更强调平等或公平,甚至揪住一件事、一句话而展开斗争或发生矛盾冲突。学习不是他们的追求,自尊才是。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权力之争”。父母、师长与孩子的心理能量处于势均力敌的程度,或者叫半斤八两。其成因往往与孩子和父母之间经常的“较量”有关,比如过多的命令、惩罚、谈条件、侮辱或暴力等。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比较旺盛的荷尔蒙发育之中的时候,既往没有解决的被压抑下去的不满与被惩罚的经验,可能会集中变成一种敌对的力量。
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强调自我,强调尊严,强调平等,也就是旧伤未愈之时,新伤发作就会连根拨起,原来被压服的历史被集结为反抗的力量。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不是重要的——因为他们没有在学习上得到过尊重和成就,所以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什么价值。而一次次被威服的经验与委屈有可能会转变成一种向父母的认同——成为父母一样的“强者”,拼力量,拼脾气,拼性格,我行我素,油盐不进。
面对这种孩子,父母大的担心就是孩子罢考,而这种担心又成为孩子威胁父母的核心手段,使父母变得小心翼翼、胆颤心惊。
获得平等的尊重感对于他们是重要的,但是此类型孩子的父母往往在心理年龄上也处于“青春期”——未发育完全的青春期。所以,一旦遇到青春期的孩子,也便鬼使神差地变成孩子一样的“愤青儿”。
在解决办法中选择共同对话是可行的,当然需要能够把握全局的人,需要气场大的人能够震住场的人,一起平等而和善的、不失力量与尊严的对话商讨,是不错的办法。
3、美术生文化课要不要考好?
要不要考好,似乎是一个伪命题,有哪个学子不希望考取理想的大学呢?又有哪位家长会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大学呢?怎么会出现“要不要考好”的问题呢?
其实不然,许多中、高考失利的学生往往不是因为学习成绩与能力,而是因为“心理问题”:不允许成功或分离焦虑。
对于某些被父母“比下去”的孩子,经常处于被父母打压的成长状态,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态势:不可以超越父母,因为超越他们意味着被惩罚。这个经验有时候会形成孩子自己自动自发的自我打压,他以父母界定的标准为高标准,绝不越雷池一步。有如从小被驯化的小象,在严酷的教养环境长大后也会“忘记”自己强大的力量而服从于一根绳子——因为绳子的那头埋藏着曾经严厉的打击和惩罚。中、高考生中,也不乏此类。
对于有些被威逼利诱提高成绩的孩子们,在获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之后,不知道曾经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埋下了成为小象的种子。
高考,或者中考,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的机会,是一个超越性的象征,而这个超越往往是包含着远离父母的现实可能性。
对于一个被父母管制了十六七年的孩子而言,远离被训斥、责罚、情绪化的攻击可能是早就存在的需求,但是每一次被批评打击或好言劝慰之后,只能无望地回归到原点继续弯着头生活在原生家庭之中,而这种关系有可能会造就远离家庭的孩子,也有可能会制造离不开家庭的孩子。
所以,要不要考好,是一个能否把控命运的代名词,它针对的不是现实的能力,而是曾经无能无力的自己所面对的强大父母,有恩有怨,有情有间。
可怕的,这个过程与活动往往发生在潜意识之中,远未到达意识层面,及至发生,悔之晚矣。
加入艺考交流QQ群765861691 | 微信交流群:253691475(群主微信) | 在线咨询 | 微信公众号:非凡教育V(ffjygf)| 咨询热线:17767162695
相关美术生文化课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