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专门从事艺考生文化课的老师,在一线执教十年有余。不敢说每个学生都成才,但至少,孩子们是充分尊重我的。为人师者,这一点我很欣慰。
有人说,艺术生天生不是学文化的料,所以才跑过去学艺术。这种看法未免太过主观。2019年,全国共有70万艺考生,而全国高考人数就有1000万,艺考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我们无法断言,这70万人都是不学无术的。这两天,中央美术学院的录取成绩出来了。以浙江省为例,央美在浙江省最低录取文化分为537.5分。浙江高考满分750分,近540分的成绩,不能算是低分了。
纵观所有老师对艺术生的评价,“不学无术”、“难教”,归咎起来,是沟通方式存在问题。沟通方式一直是双向的,老师说学生难教,学生却说老师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一 原因剖析
(1)老师资源分配不均
国内的教育,虽说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真正落实下来,却是大打折扣的。目前而言,初高中,甚至小学至初中,一直是以升学率考核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师想跟每个学生处好关系,但精力却捉襟见肘。
以浙江省为例,在全国来说,教育资源相对发达,也是新高考最先试点区域,虽说是小班教学,但是一个班20-30个学生,班主任想一对一的沟通,实在力不从心。像我们学校教师的基本配备,是以“班主任+任课老师+助教老师“的模式搭配,才能管好一个班。在普通的初高中,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就直接导致,班主任以”应试教育“的方式去管理班级。简而言之,就是”唯分数论”:成绩好的,乖的,能得到更多的资源:老师的关注,欣赏等等。巴浦洛夫曾经做过一个条件反射实验:就是用刺激去控制生物的行为。这个比喻似乎不太恰当,但是我们的初入校园的孩子,大部分主观意识不强。在“成绩好、听老师话就是好学生”观念的诱导下,习惯、行为容易耳濡目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批评中国的孩子缺乏创造力,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恶性循环
(2)
在所有人都对“好学生”趋之若鹜的时候,一些个性鲜明,或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容易自卑或者显得格格不入。长此以往,容易被贴上“性格怪异”、“格格不入”的标签,对艺术生的偏见也由此产生。在我十年执教的生涯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曾反映,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
有学生跟我反映过这样一个例子:班上40个学生,包括自己在内只有2个是美术生。自己想学,可是每次到办公室的时候,总是挤满了其他文化生。老师的时间有限,人之常情地就优先回答其他人。而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大部分并非有很强的耐心,基本上不会太认真或者一笑置之。长此以往,学生越学越不会,越来越自卑,继而又导致了学生的成绩下降,艺术生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 经验分享
充分尊重
大部分的艺术生处于高三冲刺期,升学的压力再加之青春叛逆期,或多或少容易情绪化或自卑。作为一名老师,充分尊重是前提。
举个例子,今年我遇到了一个学生。学生本身性格比较要强,那是周末晚自习,他要出去给画室同学过生日。打电话给他爸,对方不同意。万般无奈之下,学生以“晚上翻围墙”为要挟。没办法,我跟他约法三章:第一,出去之后随时发位置信息;第二,12点之前必须回来。他同意了。
到了晚上11点30分,我去查寝室,他果然已经在回来了。经过这件事,这个学生对我特别信任。
长久陪伴
大部分艺术生,对学习还是饱有很强的欲望的,只是缺乏好老师,去教他们。
我所带的班级,有好几个选考是零分进来的。选考零分是什么概念?浙江省是学考、选考之前合卷,学考等级评定为E级,选考赋分才能为0。从理论上来说,成绩在全省排名是最后5%的考生,才会赋分为0.按照大众的眼光,这些人根本就是不想学。
但事实上呢?在我带的那两个月里,我每天晚上基本在11点才下班。因为这孩子晚自习的时间,基本都是围着我在打转。从心底里,他并非不想学,而是没人问。家有艺考生,必须得拿出足够的耐心去陪伴、支持他们。
严格
“老师,我能不能不交手机?”执教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学生对收手机的排斥。
先来说说手机对艺术生的影响。玩游戏、刷视频、看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机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因素。再加之艺考生的自控力普遍不强,很多时候,对手机的过度沉迷是影响学生升学的关键因素。
在学生入学之前,我们就约法三章:上课必须交手机。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契约,是一切前提。对学生可以关爱,但是前提是他必须尊重这个契约。
充分尊重、长久陪伴以及严格,这就是我十年来做艺考生文化课的经验。随着2020届艺考大军来袭,数十万艺考生将走入专业课教室进行集训,这背后也藏着数十万家庭的希望。但其实,都是孩子,本质没有任何区别。
以上为艺考生文化课原创,转载请联系。